DG视讯·(中国区)官方网站DG视讯·(中国区)官方网站DG视讯·(中国区)官方网站在即将于今日下午3时举行的2025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(WAIC 2025)上,一场别开生面的直播将吸引全球目光。智元机器人将化身为“快递员”,在大会现场实时展示其快递包裹分拣能力。这一壮举标志着全球首次具身机器人物流作业的公开演示。
近年来,人形机器人逐渐从理论走向实践,越来越多地参与到生产线和工厂作业中。据摩根士丹利最新研究报告预测,下半年,人形机器人将在中国迎来广泛采用的新阶段。行业巨头也纷纷看好这一趋势,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认为,具身智能将成为AI的下一个浪潮,机器人将像汽车一样普及。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更是亲自下场,研发“擎天柱”机器人,并预言未来具身智能机器人的数量将远超人类。
然而,在业界的热烈讨论中,也有冷静的声音。尽管具身智能机器人的未来潜力巨大,但目前仍面临诸多技术瓶颈。业内人士指出,需要先从单一场景训练机器人的“大脑”,再逐步泛化其通用能力。这一过程需要时间,也需要耐心。
具身智能机器人与传统工业机器人的最大区别在于其内置的“大脑”。传统工业机器人虽然效率高,但部署固定、适应性差,难以满足现代工业对多品种、小批量生产的柔性需求。而具身智能机器人则融合了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,具备多模态感知与自主决策能力,能够实现持续学习和自主进化。
在实际应用中,具身智能机器人通过不断积累触觉和视觉数据,逐渐掌握各种基本动作模块。当遇到新任务时,其“大脑”能够像拼积木一样重组这些动作模块,从而实现快速上手,大大节省了重新训练的时间。这种从“机械执行”到“智能决策”的转变,正是得益于持续更新的真实场景数据流。
在物流场景中,具身智能机器人的优势尤为明显。例如,在搬运周转箱的任务中,传统AGV搬运车通常沿固定轨道运行,遇到障碍物时会停止等待。而具身智能机器人则能够识别障碍物,并自动绕行,大大提高了作业效率。
智元机器人在WAIC 2025现场的展示,更是将这一优势展现得淋漓尽致。远征A2-W机器人在扫描快递条形码后,能够熟练地将快递分拣至不同区域。这一流程并非作秀,而是机器人“上岗”近两个月的真实状态。此前,在富临精工的工厂内,远征A2-W已经成功完成了搬运800多个周转箱的任务,且在3小时的直播作业中未出现任何失误。
远征A2-W还展示了其多模态感知与动态避障功能,能够实时识别人员、周转箱及其他障碍物,并自主规划路径、调整或暂停作业。在与人共享作业空间时,它具备安全冗余机制,确保了高效协作。
目前,智元机器人已在多个领域展开商用,包括柔性制造、交互服务、文娱文旅、商业零售、科研教育等。其主力产品A2-W涵盖了搬运、分拣、组装等多种工种,并已实现小批量商用部署。业内人士认为,具身智能机器人正处于从0到1的关键阶段,已经能够基本适应与人共同作业的环境。
不仅是智元机器人,其他企业也在积极布局人形机器人市场。例如,优必选工业人形机器人Walker S1已经进入了东风柳汽的汽车制造工厂,并参与了多项环节的工作。广汽集团也宣布,其第三代人形机器人GoMate计划于今年开始自研零部件的批量生产,并率先用于广汽传祺和埃安等品牌的生产车间及产业园区。
尽管具身智能机器人在工业领域的应用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,但全面普及至家庭和服务业仍需时日。业内人士预计,未来一两年内,具身智能机器人将在特定工业场景中实现应用落地,而全面普及可能还需等待5到10年的时间。
不过,随着工厂对机器人需求从简单的自动化向智能化转变,具身智能机器人将在解决招工难、提高生产效率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。它们不仅能够协助工人完成重复性高强度工作,还能在夜间理货、库存盘点等方面展现出色能力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